我们这五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这五年 > 正文

【编者按】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勇毅前行。过去的五年,是北京工业大学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5月29日起,学校推出“我们这五年”系列报道,通过走访相关部门负责人,全景呈现五年来北工大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让我们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和更加优异的成绩喜迎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五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教师队伍水平稳步提升,人才发展生态持续优化。今天,我们邀请到人事处处长、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王丹解读这五年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请您介绍下相关代表性成果。

答:多年来,学校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强高端、优结构、重改革、增活力”的发展思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各级各类教师活力,教师队伍水平稳步提升,整体结构持续优化。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与比例稳步增长,从2017年的1723人,占比57%,提升至2023年的2219人,占比66%。专任教师队伍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从2017年的72%提升至2023年的84%。目前,具有一年及以上国境外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24%,较2017年增长5%。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86人,较2017年增长29%;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834人,较2017年增长29%。特别是,学校实施“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以提升业绩竞争力为标准,通过明确的“门槛要求”和“出门条件”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23年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

问:强教必先强师,强校必先强师。要让教师队伍真正成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就要持续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创造活力,请您介绍下学校在激发教师队伍创新创造活力方面采取的关键举措。

答:一方面,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以“岗位聘任、绩效分配、人才评价”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坚持以岗位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将师德表现和岗位任务作为核心内容,实施分类考核,重视教学育人成果评价,执行新入校教师三年“保护期”免考核措施,让新教师安心工作、潜心研究。学校认真落实以业绩为核心的分配制度,持续推进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分配制度,突出教师的品德、能力和业绩,避免简单地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岗位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学校坚持将绩效工资分配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这既体现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又反映出对知识增值和学校事业发展的贡献。可以说,改革已使绩效工资成为一条纽带,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循环、齐头并进。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稳步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尊重学科发展差异及不同科研阶段成果的差异性,分类制定25个学科人才评价标准,重点从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代表性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开展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让各类人才尽显其才。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近年来,学校破“五唯”立“新标”,着力推进多维度评价,面向潜心教学、教学质量突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开设“教书育人”绿色通道,面向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开设“揭榜挂帅”绿色通道,一大批人才由此脱颖而出。

问: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高端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请您介绍下相关情况。

答:这五年,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相继实施“1352”“1453”人才工程,先后出台《北京工业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北京工业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着力提高人才待遇,吸引外部人才,扶持优势学科,稳定内部人才,激发个体活力,构建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高端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目前,学校有两院院士等战略科学家10人(其中自主培养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同等级别的领军人才3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者获得者同等级别的卓越人才2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高端人才引培数量逐年提升,现有全职在校高端人才约200人,为学校谱写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亲切关怀。请您介绍下我校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的关键举措及代表性成果。

答:近年来,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激发青年教师活力,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发展计划”,打造人才成长的梯度培养体系,修订《“京华人才”支持计划、“青年百人”提升计划和“日新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年龄层次清晰、内外支持并举的中青年教师发展通道,逐步造就了一批学术生力军。据统计,从2017年至今,学校累计选拔培养京华人才2人,青年百人36人,日新人才60人。其中,京华人才有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百人有2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0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日新人才有18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

一直以来,博士后队伍都是青年教师队伍的重要生力军,为进一步建强博士后队伍,学校修订并实施了《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建立了科学、合理、规范的博士后分类评价机制,博士后规模和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充分发挥了高端人才蓄水池的作用。目前,学校在站博士后达到325人,近3年来,获得各级各类博士后基金298项、人才项目33项,2支团队分别获得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揭榜领题赛金奖和铜奖。作为首个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的北京市属高校和首批市级海外引才自主认定试点单位,学校充分用好自主权,多措并举提高青年人才待遇,让人才潜心教学科研,实现厚积薄发。学校连续举办六届国际青年学者“日新论坛”,累计接收简历2800余份,吸引800余位海内外人才来校或线上参加交流。2017年以来,学校依托北京市自主认定项目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联合引进77名海外人才,引才数量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问:当前学校正处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阶段,对照国家人才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请您分析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以及下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措施。

答: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需深刻认识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比如,教师队伍规模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集群与学科集群的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还存在对引进的人才支持较多、对自主培养的人才的需求考虑不全面的情况,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人才的聘用、晋升、流转通道不够健全,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鉴于以上不足,学校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引育结合,完善战略科学家领衔的高端人才培育发展体系,将人才集群与学科集群的深度融合作为发力点,搭建职业生涯全周期支持体系,加大教师选聘、考核、激励、发展机制改革力度,努力建立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具体来说,未来将重点推进六方面举措:

一是细化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符合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规律的教师分类聘用体系;二是继续推进教师“预聘-长聘-专聘”制度改革,科学制定选聘标准,建立教师聘任、晋升、流转通道,完善教师发展路径;三是允许各学科根据发展需要设置PI(PrincipalInvestigator)岗位,逐步建立人才特区,充分给予人才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财务自主权;四是完善分类分岗位的激励保障机制,在绩效工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共同构建的多元化的工资体系,支持学部(院)多渠道筹集教师薪酬,逐步建立规范化薪酬调标机制;五是根据不同系列岗位职责,实施分系列支持模式,加大公共课教学补贴投入,充分保障教学系列教师的收入水平;六是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继续落实科学评价导向,推进多维度评价,让更多潜心于人才培养一线、热衷于科技创新一线的人才被社会了解、被国家认可,让更多创新人才培养的“栽树人”、源头创新的“挖井人”在北工大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推进和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主力军。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北京工业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定位,扎根京华大地,奋力谱写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上一篇:持续提升生源质量,扎实推进一流本科建设

下一篇:奋进双一流,打造高质量特色学科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