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这五年 > 正文

【编者按】五年砥砺奋进,五年勇毅前行。过去的五年,是北京工业大学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5月29日起,学校推出“我们这五年”系列报道,通过走访相关部门负责人,全景呈现五年来北工大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的生动实践和辉煌成就。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让我们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和更加优异的成绩喜迎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

2017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进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五年来,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围绕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建设四个重点方向形成特色优势,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向前。今天,我们邀请到改革与发展规划处处长、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杨登才解读这五年学校的学科发展。

问:这些年,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主动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面向学科前沿调整布局、优化结构。请您概述下这些年学校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答:近年来,北工大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要求,紧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思路,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继2017年9月,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后,经过五年的努力和积累,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近年来,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学校8个学科入选QS全球学科前500,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和物理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水平大学行列,位居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500强。

问:请您介绍下学校紧抓首轮进入“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机遇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作为?面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您觉得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发力点在哪里?

答:2017年,在学校召开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前夕,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可以说,由此,学校进入了学科发展的快车道。五年来,学校紧抓“双一流”建设重要机遇,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始终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着力构建以土木工程学科为龙头,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为核心,以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两翼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在学部制改革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机制,不断拓展基础学科、人文社科类学科与一流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逐步形成了以“一流工科、优势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艺术”为鲜明特点的学科生态体系。

回望首轮“双一流”建设的这五年,学校始终坚持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为坐标,对标对表国内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查找差距、弥补不足,努力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能够在几十年内迅速崛起的大学无一不是以学科特色“发家”,以学科特色形成突破性优势。因此,面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要倍加珍惜、紧紧抓住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契机,在“打造学科特色”方面重拳发力,进而形成学校的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今年3月,学校以“交叉融合,争创一流,高质量服务首都发展新需求”为主题召开了“十四五”学科建设推进大会,发布了《北京工业大学学科交叉与基础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建设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也进一步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着力打造高质量特色学科生态体系,发挥好一流学科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围绕国家和首都战略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提高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能力;落实分类发展要求,促进各层次学科持续发展,提高学科建设体系化水平和总体质量;健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以学科为单位统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完善相关机制,把培育创新能力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全面提高学校科技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办学治校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深度融入和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问:2020年5月,《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颁布,确定北工大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发展定位对学校学科建设等方面提出哪些具体要求?

答:落实“分类发展”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加速学校内部改革的重要机遇。“分类发展”要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强化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推动专业设置深度聚焦国家、北京和特定领域的核心需求,突出重点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要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要大力开展前沿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主动承担国家、北京市和企业重大科研任务,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有利于培养汇聚拔尖人才、可激发创新活力的优势平台,形成高端科教人才集群合力。配合“分类发展”的要求,北京市出台了市属高校经费保障机制,要求学校强化“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聚焦主干学科,实现高原上出高峰,大力培养拔尖领军人才,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问:建校63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始终与国家和首都改革发展同向同行,为了更好地深度融入和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北工大将如何调整学科方向和专业布局?

答: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等战略布局,是北工大在“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既进入“211工程”又入选“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北工大将认真学习贯彻贺信精神,与北京首都城市功能更加契合,持续优化学科方向和专业布局,打造“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高端智库”四大学科特色。

在“碳中和”方向,聚焦社会经济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需求,加快推进学校“双碳”实施方案,依托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培养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助力首都优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布局。

在“城市更新”方向,聚焦当前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城市更新建设,解决首都城市更新中的功能重塑、工程技术、综合治理、产业升级等领域的瓶颈难题,打造服务北京城市更新特色。

在“人工智能”方向,聚焦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及关键技术,面向下一代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能源智能建筑,深化学科交叉,加强底层技术攻关和新能源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在“高端智库”方向,聚焦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评估首都高精尖产业现状,研判发展趋势,助力首都北京产业升级。2022年底,学校率先在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间开展了成建制的学科优化调整,下一步,也将以此为范本,聚焦首都高精尖产业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

问:创新体制机制,是学科建设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之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为了给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学校应如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答: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为我们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学科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认为,在创新体制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应按照“补短板、强特色、促交叉、提能力”的发展思路,面向国家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学科特色,稳妥推进“破五唯”,形成重实效、重贡献、重发展、重水平的学科评价导向,着力打造高质量特色学科生态体系。具体来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四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持续加强“双一流”建设。深化以土木工程学科为龙头,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为核心,以先进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两翼的“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科群建设;在深度融入和服务“双碳”战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精尖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突破性优势,在绿色低碳建设、安全服役、智慧运维和绿色消纳、城市更新等领域实现理论方法与技术突破,为首都碳中和、城市更新、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全链条的理论与技术支撑;扎实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发展;聚焦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向生态环境材料与资源循环等新材料与节能环保行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面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机械工程与光学工程学科面向智能高端装备先进装配、智能激光制造等智能制造与装备行业深化发展,抢先布局未来前沿科技,培养高精尖人才,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实现新跃迁。

二是落实分类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建立学科分层分类发展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照学科建设的短板,加强学科建设要素资源重组,突出内涵式发展理念,及时对学位点和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对部分不适应北京市发展需求或建设力度不足,导致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一级学科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对于支撑作用有限、建设效果不彰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产业升级发展需求,以学校传统优势工科打造学科群,建设“现代城市建设、环境与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与制造、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科学、经济与管理、社会治理与人文艺术”学科群,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学科群特色,实现传统优势学科向新型交叉学科的布局升级。

三是强化面向应用的基础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强化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依托氢能研究院深度参与怀柔实验室和苏州实验室建设,力争在新能源和新材料领域打造原创性和突破性成果,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四是健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完善以学科为龙头统筹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人才培养等方面机制,探索促进学科交叉的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布局交叉领域学科群,推进交叉融合平台建设,制定系列配套管理办法,调动学科开展交叉研究的积极性;坚持政治生态和创新生态相互涵育,高水平深入实施“双高一基”战略,不断强化顶级科学基础设施、科研平台建设和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北工大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北工大将坚持内涵、特色、融合发展,聚焦科技创新,面向高精尖产业需求,紧抓“一线”主阵地,不断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持续开展高质量学科建设,打造高质量特色学科生态体系,以高质量学科建设为牵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上一篇:谱写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下一篇:强化有组织科研 全面融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