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旗增辉
当前位置: 首页 > 为党旗增辉 > 正文

王立华,男,汉族,1981年3月出生,200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2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研究员。

王立华同志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将科研岗位树立成为“党员先锋岗”,将科研团队打造成为“党员先锋队”,发展了原子分辨的材料力学动态研究方法,服务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为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守初心,潜心育人勇担使命

王立华同志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植根首都、科技报国”的精神内核出发,脚踏实地做科研,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平凡中的伟大。自工作以来,一晃十余载,他的初心——“立德树人、科研报国”,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作为教师,他坚持学高为师、身正示范的准则,坚持立德与树人相结合、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传统文化等融入学生培养,建立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人才培养体系。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上好一门课,需要旁征博引,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才能让思政元素“举重若轻”。在每一节《材料物理科学与技术》课程授课前,他都要花很长时间搜集资料、整理思路。他笑谈到:“我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因为我的参与,他们的青春可能会发生一点不一样,这是我作为导师的价值”。他所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很多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相关工作,续写自己的“科研梦”。

坚信念,勇挑科技强国担当

金属材料由无数的晶粒以及结构复杂的晶界组成,在外力和高温等复杂环境下,晶界发生变形,金属性能随之改变。通过揭示晶界演变规律,寻找提升材料性能的方法,在王立华紧锁的眉头下初见端倪。“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用自己的能力服务国家所需”,把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事业,是他不愧于时代的无悔选择。

“卡脖子”卡住哪里,就突破哪里,针对国家航空发动机材料服役寿命长期局限于纳米尺度分辨率的瓶颈,以他为骨干的科研团队开启了攻坚之路。日以继夜的科研生涯中,以他为骨干的北工大团队开辟了高温原子层次材料力学行为实验动力学研究新领域,研发出的芯片可以实现“高温-应力”等复杂环境下材料力学行为的原子层次动态观察,该方法应用于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发,大幅度提升了发动机寿命。历经四代人,二十余年的深入探索,使得“应力”以及“高温-应力”等复杂环境下对材料结构变化的原子层次动态研究成为可能。

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十余年里,他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等人才计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金属材料晶界滑移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成果发表于《Science》(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获得国内外科研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已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国际顶级期刊20余篇,所在团队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础研发中心课题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研所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王立华同志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中,更体现在他对科技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上。他始终将科研报国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坚信,只有通过科技的创新和突破,我们才能走向科技强国的新高度。

从提出设想,到变为现实,他与团队扎根实验室数千天,繁琐无趣的实验,他一做就是几个月。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应用,就像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中看不中用。通过无数次的调整,以他为骨干的科研团队与中国航发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实现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蠕变寿命的大幅度提升,弥补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发技术相对欠缺的现状,被北京时间(BRTV)等媒体报道,在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大会”期间得到北京市相关领导的关注和肯定,相关成果被中国物理学会专题报道。

“不给科研留死角”,这是他的工作态度,也是真实的写照。他以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团结凝聚了一支由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青年海聚人才形成的尖端团队,他们将持续践行科研工作者的坚守和初心,想国家之所想,研国家之所需,用科研梦助推实现中国梦。

下一篇:张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