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我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不断刷新记录,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被发表在包括《Science》在内的多种国际顶级期刊;在“双碳”助力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我校科研工作,我所在的聂祚仁院士团队领衔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致力于研制多元复合稀土钨电极及钨钴镍再生粉末技术、铒微合金化铝合金,提出材料生命周期工程前沿理论,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聚焦城市碳中和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了国家及首都水泥、陶瓷、电力等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并多次获国家科技一、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方面标志着我校科研团队以极具创新性的硬实力走进学科前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校深入应用基础研究,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作为一名北工大研究生,无论是看到学校不断创造科研条件过硬的高精尖实验室、校级化学分析平台、企业及研究所合作平台,还是看到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活动、参加高水平赛事、坚守抗疫一线的北工大学子,我都能切实地感受到学校向前奋进的步伐之大,服务于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之实。我也曾作为北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部教育事业的伟大号召,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第三中学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尽我所能,发挥所学,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打造更加丰富多彩、智能的环境,助力他们实现学成建设家乡的美好梦想。
面向未来,我希望自己和学校能更多地走出去,一是放眼首都,建设具有北工大特色的“科研圈”“智能圈”“艺术圈”,聚焦智能制造和碳中和研究,服务首都产业发展,同时,面对高精尖技术如同步辐射装置平台等,主动出击,发挥北工大优势;二是放眼祖国,作为新时代工科高校毕业的科研工作者,我要脚踏实地走进地方生产线找问题,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推动清洁生产,保护绿水青山,将实验室规模成果工业化,解决实际问题,缩短地区技术差异;三是放眼全球,技术上打破信息壁垒,融入更广阔的智库,推动协同发展,文化上促进多元交流,唱响具有北工大特色的国际声音,共创开放、科学的国际平台。
可以说过去五年,我校实现了许许多多从零到一的突破。我期待未来,我将怀揣“从一到一百”的决心与信心,勇于担当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勇于创新突破,助力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北工大书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