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们这五年 > 正文

“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是神圣的,需要始终坚持严谨和务实的态度。”在北京工业大学2021年在职教工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材料与制造学部生态建材与晶体教师党支部书记孙诗兵正在向大家分享着自己的支部工作法。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百折不回,相关成果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他以科学家的专注和勤勉投入基层党建工作,成功入选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年轻的教师经常为研究方向困惑,我认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科研的方向,国家发展的需求就是科研的方向。”孙诗兵用言传身教影响着身边的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让爱国荣校、追求卓越的传统在一代又一代北工大人的孜孜以求中转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话语,正是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千帆竞发必有领航。学校党委坚持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致力于成为“双带头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开始挑大梁、当主角,“三全育人”格局不断完善,“破五唯”和“立新标”并举,学校事业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

把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 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正确方向

时间回溯到五年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作为地处首都北京的高校,北工大党委坚定不移贯彻“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严把人才的入口关、过程关、考核关,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让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更加坚定、要求更加明确。

2019年11月,在平乐园主校区举行的一场报告会数次被掌声打断,很多老师热泪盈眶。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深情讲述了黄大年同志生前的感人故事。“回想起报告会的场景,感悟这些年的教学科研过往,黄大年教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信息学部教授乔俊飞讲道,“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我和团队的青年教师暗下决心,也要像黄大年教授那样潜心教书育人、潜心科技创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带着这样朴素的情感,乔俊飞领衔的“环保自动化团队”更加坚定地走上了科技报国、教育强国之路。

从带领师生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千人快闪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隋曼龄,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建国伟业”方阵中的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汪夏燕;从争分夺秒研制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的环境与生命学部教授高学云,到奔波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赛场提供技术保障的城市建设学部教授孙立山……“讲政治的要求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实际工作中”,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李四平表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也不是坐而论道,我们把每周三下午作为固定的教师学习时间,常态化组织人才读书研讨、开展社会实践,让大家在感同身受中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八个坚持”之首,足可见其重要性。

“人才是第一资源,全校上下要拧成一股绳,努力营造更好的人才生态,每名班子成员都要从分管工作入手,研究好这个头等大事,想想怎样才能在政治上更加关心人才、生活上更加照顾人才、工作上更加支持人才。”在2021年7月召开的班子务虚会上,北工大党委书记谢辉给全体校领导布置了这道思考题。自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以来,这样聚焦人才工作的班子务虚会已经是第5场。

近年来,北工大党委持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及时研究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校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做好人才工作,不仅是校院两级党委书记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和领导干部考核使用的重要依据。

2017年9月,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进一步强化教师思想引领和师德师风建设;2017年11月,设立高层次人才办公室,全面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服务工作;2020年9月,建设教师学院,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培育“四有”好老师。

“一颗红心永向党,八期青马辈育才!” 2021年夏天,一场别样的红歌会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唱响,这是北工大党委创新性地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设的“青马班”正在开展第八期培养工作。每年暑期,学员奔赴井冈山、延安等地开展党性教育;次年春天,分组开展社会调研,用脚步串联起党的红色印记。“课程思政我先行,三全育人献真情,人才培养践初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员们用自编自演的“三句唱”向党的教育事业深情告白。

坚持为“引路人”引好路,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和党外人士,做好政治引领、政治吸纳。目前,学校一线教师党支部书记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100%,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党员比例超过70%。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对党管人才原则的认识和把握也在不断深化,既要管宏观、管政策,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把工作重点放在战略研究、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的统筹和重大改革的推动上;还要管协调、管服务,办好人才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让大家心无旁骛投身党的教育事业中。”回顾“双一流”首个建设周期的人才工作,校党委书记谢辉说道。

与朝阳区合作拓展优质中小学资源,建设周转房解决住房问题,从政策到平台,从改革到服务,学校办学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全校求才若渴、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正因如此,人才在北工大有了施展抱负的广阔天地,创新也有了无限可能。

破除“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稳步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向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1年4月,一场关于人才评价机制能否由“论文导向”转向“实践导向”的讨论在《光明日报》展开,而这场讨论的源头正是北工大教师张跃明攻克工业机器人“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典型事迹。“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我们乐于看到更多‘张跃明’被社会了解、被国家认可,他们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栽树人’,也是源头创新的‘挖井人’,更是新时代推进和实现科教融合、产业报国的主力军。”北工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聂祚仁在参与讨论时表示。

为解决人才评价标准相对单一的问题,学校在2021年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面向公共基础课教师开设“教书育人”绿色通道,面向科研人员开设“揭榜挂帅”绿色通道。“在人才引进上,我们针对学科差异制定了25个‘分类定制式’标准,重点从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代表性成果质量和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等方面来提高评价的精准性。”人事处处长、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主任司鹏搏介绍道。得益于学校的人才政策,青年教师张伟荣入职即被聘为副教授,一年后又晋升为教授,跑出了个人发展的“加速度”,一大批青年学者由此脱颖而出。

作为首个实施高层次人才年薪制的市属高校和首批市级海外引才自主认定试点单位,学校充分用好自主权,实行入校三年考核保护期,助力人才厚积薄发。连续举办五届国际青年学者“日新论坛”,吸引超过2000名海内外人才参加。2011年以来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联合引进人才167名,占北京市自主认定项目人才总量的10%。

聚焦后继有人根本大计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21年11月,一条题为《喜报!北工大杜修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推送在北工大师生校友的朋友圈中刷屏,这是本年度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中唯一来自北京市属单位的人选,也是2015年以来北工大通过自主培养产生的第3名院士。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如何从自立走向自强、从破题突围走向战略引领,“双一流”高校肩负着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光荣使命。

着眼于大局大势和战略需求,北工大将人才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自主培养上。“在北工大,我们致力于为人才搭建起职业生涯全周期支持体系。特别是,针对过去对引进人才支持政策较多、对自主培养的人才重视不够的现象,我们推动实施‘1+N’改革措施,旗帜鲜明加大对自主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向全体教职工发出动员令。

在政策“指挥棒”的带动下,近年来,通过优秀主讲教师、高级主讲教师、特级主讲教师的三级教学人才培育支持计划,一大批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名师不断涌现;通过优秀人才、卓越人才、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的四级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自主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特别是2021年,学校自主培养产生了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北京学者”,1人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双一流”建设中,学校紧密结合首都发展需要,重点布局“现代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一流学科群,加快推进人才集群与学科集群的深度融合。瞄准北京“2441”高精尖产业体系,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筹备建设城市碳中和高精尖中心。彭永臻院士团队与北京排水集团合作在国内率先实现厌氧氨氧化菌工业化培育,攻克污水脱氮除磷达标排放和节能降耗两大难题;聂祚仁院士担任科技部专家组组长编制《中国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指导编制《北京市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为北京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杜修力院士团队在重大基础设施抗震设计关键科技难题领域取得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尊、新首钢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学校做大做强学科平台,使之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和自主培养人才的“摇篮”。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步入新甲子的北京工业大学将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办学定位,按照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的部署,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时代责任,在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进程中展现应有担当与更大作为。


上一篇:北京工业大学:全员打造立德树人关键课程